平凉市委书记王旭接受《中国环境报》专访

  • 时间:2024-04-16 16:20
  • 浏览次数: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字体: [ ] [ ] [ ]
  • 分享:

甘肃省平凉市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面对艰巨的经济发展任务,应该如何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平凉于2023年提出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当时是如何考量的?下一步如何更好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王旭。 


中国环境报:平凉市委在2023年1月提出“三基地两区”的建设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时为何会作出这一决定?平凉如何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王旭:平凉是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特殊、非常重要。历届市委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因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事情,而且生态一直是平凉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我们发展最大的优势。

迈上新征程,市委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文旅康养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三基地两区”的目标定位,这是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市资源、产业、生态比较优势,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具体实践和路径探索。特别是我们在全省率先整体谋划部署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保护与治理并重、经济与生态协调,统筹推进生态保护重点工作与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建设,全面放大平凉生态优势,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省大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瞄准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目标,不断强载体、拓领域、优服务,提高项目绿色门槛,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着力促进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共生共赢。

最重要的就是严把源头关口。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抓、项目数量和质量效益并重,建立招商项目预评估机制,强化项目谋划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建设。比如,崇信县招商引进的一家造纸企业,因为可以利用电厂的余热和蒸汽,企业愿意在平凉投资发展,我们前期深入调研,了解到纸浆是从德国进口的,不会造成污染,才下决心引进落地。 

中国环境报:煤电产业是平凉的支柱产业,记者注意到,平凉在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到必须全力保证煤炭产量、发电量稳增不减,同时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平凉如何同步实现这两项目标任务?

王旭:平凉煤炭资源富集,是国家确定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甘肃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区。近年来,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按照国家能源保供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和节能降碳增效等工程,在确保煤炭产量、发电量稳增不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

一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立足平凉丰富的风光资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大力促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稳步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不断提高,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200万千瓦。

二是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加强黄河流域水源涵养、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规模化、科学化开展国土绿化,稳定现有森林、草原、耕地等固碳作用,着力提升全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是降低散煤消费碳排放强度。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着力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积极申报争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集中供暖,持续压减散煤消费。

中国环境报:产业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平凉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什么样的?未来计划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王旭:近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全力以赴强基础、稳全局、促增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8.57亿元,增长5.6%。特别是我们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聚力培育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九大重点产业链,去年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623亿元,同比增长15.2%,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比如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方面,坚持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布局新能源,着力培育和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合理规划建设支撑性、调节性先进矿井、先进煤电,积极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煤化工产业,2023年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28.7亿元。

在静宁苹果产业链方面,狠抓果园提质增效、科技创优、防灾减灾,静宁县、庄浪县纳入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核心区,全市优质苹果面积达到150万亩,2023年实现产值145.21亿元。“静宁苹果”先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品牌价值达到18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落实链长制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提供坚实支撑。

狠抓项目建设夯基础,坚持以资源引项目、上游带下游,全力抓建镁业深加工循环经济和煤炭资源转化利用、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碳素复合材料、医药原料绿色制造等重大项目,加快贯通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纵深融合发展。持续做强园区聚集群,抓好“三园四区”建设,加快标准化厂房、企业孵化器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科技、要素、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增强园区承载力,引导产业项目在园区落地。

中国环境报:平凉市当前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或者阻碍?

王旭:平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水资源的硬约束。全市水资源总量6.8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6.05亿立方米,现有供水能力仅为3.34亿立方米,资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资源型、工程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发展与保护问题相互交织。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河湖管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短板。

三是绿色产业发展不足。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到规上工业的85%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新质生产力培育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生态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发展优势还未充分释放。

四是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水平比较低,融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企业需要融合转化不够,碳交易、林业碳汇等前沿性、热点性领域的人才比较紧缺。 

中国环境报:下一步,平凉市将采取哪些举措,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

王旭:守护绿水青山是黄河安澜的重要保证,也是事关平凉长远发展的千秋大计。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结合平凉实际,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县级实施方案和行业专项方案,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攻坚等重点任务落实,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稳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黄河战略,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传承弘扬优秀黄河文化,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规划落实,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快谋划、储备、建设一批流域治理、固沟保塬、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配合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加快建设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不断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聚焦生态安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城乡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深入开展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行动,积极创建汭河全域国家级幸福河湖,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全力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快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切实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聚焦短板弱项,全力抓好问题整改。从严从实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紧盯问题持续攻坚,统筹联动深化整改,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下功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完善一套制度、防范一片领域。(中环报记者宋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